今年来,高新区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明显改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呈现加速增长,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显著提高,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一、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服务的考核激励机制,提高银行一线工作人员营销普惠金融产品的积极性,扩大普惠金融客户群体,夯实普惠金融业务基础。如齐鲁银行出台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专项政策,在考核激励上调整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设置了专项营销奖励,提高分支机构和客户经理营销普惠金融产品的积极性。同时积极落实信用贷款尽职免责和差异化不良容忍度考核相关政策,为基层一线营销人员发放信用贷款营造积极氛围,释放信用贷款投放的内生动力。
二、加大普惠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力度
区内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拓展各类普惠企业融资渠道,创新推出的普惠金融新模式及新产品,为区内企业提供服务更优、效率更优、感受更优的普惠专享定制化服务,持续助力服务普惠金融发展。如浙商银行贴近小微企业发展,根据客户商业模式、担保方式、用信期限等不同纬度和需求,围绕效率提升类、支小惠农类和免抵信用类等三大系列,推出40余个小微企业授信产品,发挥产品组合、灵活操作的特色优势,为小微企业切实解决资金需求。此外,该行与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合作,依托“创赢贷”产品,面向有技术积累、有发展前景,但没有可抵押资产的创新企业提供信用类贷款,为山东软件产业发展出招出力。
三、积极利用政府专项政策,加大普惠金融支持力度
近年来,省、市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普惠金融发展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和杠杆作用,逐步优化金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强化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如中国银行济南高新支行依托《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主动对接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的续作力度,高新支行累计叙做科技成果转化贷款36笔,金额合计1.38亿元。
四、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扩大实体企业融资效能
聚焦“人才赋能”,不断激活人才价值,以“人才有价”评估平台为支点,撬动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率先探索人才和技术资本化评估机制,创新打造“以人力资本带动融资,实现人才支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全新融资模式,找到一条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担保的破局之路。平台成立后,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等18家银行机构与济南高新区共建“人才银行”,对平台综合授信1800亿元。目前已经实现投融资13.8亿元,为和同信息、华天软件等8家科技型轻资产中小企业破解融资困境,创造出了人力资本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济南模式”。
五、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
面对暂时受困的小微企业客户,区内金融机构按照“一户一策”“应延尽延”的原则,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通过无还本续贷、应急转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方式等不同形式,打破企业类型、授信额度、有效结算量、贷款利率等方面限制,帮助广大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如,招商银行济南分行利用金融科技赋能无还本续贷产品创新,推出全线上无还本续贷产品—自动转贷,小微客户贷款到期前,可自行通过手机银行简单操作就可实现,截至9月末,该行共为近400家小微客户办理近500笔自动转贷业务,转贷金额超过3亿元。
六、支持国有担保机构增强服务小微企业能力
济南支小支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是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今年5月,注册资本由1.7亿元提高5亿元,公司不断深化银担互信合作,业务覆盖面持续扩大,融资担保费率显著提高,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实力显著增强。公司坚守政府性担保机构的准公共定位,坚持保本微利运行,从今年6月1日开始,进一步降低客户担保费率,将500万元以下的农业项目和非农小微企业项目担保费标准由0.8%/年和1%/年,统一调整为:100万元(含)以下担保费统一按0.5%/年收取,100万元至500万元(含)农业项目按0.7%/年收取,100万元至500万(含)非农小微企业项目按0.9%/年收取。截至目前,公司共发放担保贷款7152笔,担保金额57.07亿元,同比增长1442%,担保费率控制在1%/年以下,2021年以来降费让利超过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