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766673866L/2023-00371 组配分类: 部门计划及总结
  • 成文日期: 2023-01-13 发布日期: 2023-01-13
  • 发布机构: 中共济南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 标题: 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3年工作打算
  • 发文字号:
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23年工作打算
信息来源: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一、2022年工作完成情况

2022年,在省局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济南市金融工作聚焦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认真落实稳金融各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实现了金融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金融运行持续稳健向好。2022年,济南市完成金融业增加值1029.8亿元,增长7.6%,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4.5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为8.6%;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188.5亿元,增收3亿元,同比增长3%,占全市总税收的比重为14.2%,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31.9亿元,增长6.2%,均高于全国、全省1.6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5941亿元,同比增长10.7%,较年初增加2504亿元,存款增量创历史新高;本外币贷款余额26112.3亿元,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二)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截至9月末,全市首批次纳入统计的科创企业中有贷户数占比42.1%,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贷款余额1274.7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信用贷款720.9亿元,同比增长25.4%;加权平均利率3.99%,同比下降30个BP。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CBD)和中央科创区(CTD)两个核心片区;设立科创金融专营(特色)银行机构20家、科创小额贷款公司1家,12家银行设立科创金融事业部(中心);科创板上市企业达到6家,科创板过会企业1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驻济银行机构推出“科创贷”“科融贷”等44项科创企业专项信贷产品;规模62亿元的齐鲁科学城科创母基金成立,省内首单科创票据、首单科技园区CMBS、首单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成功落地;山东金交中心获批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业务,首批知识产权转让项目顺利成交;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数字人民币试点相继获批。

(三)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加大。一是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邮储银行总行、农发行山东省分行、建行山东省分行与济南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全市新争取4000亿元信贷资源。2022年全市新增贷款余额2799亿元。二是积极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农业银行济南起步区分行揭牌成立;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已向起步区相关项目投放资金168亿元。三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实现对全市44个省级重大项目、51个省级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全覆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8.7%和265.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71.3%;绿色贷款余额增长63.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18%,其中信用贷款增长39.4%,贷款户数增长22.7%。四是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组织作用。各类地方金融组织通过贷款、担保、融资租赁、保理等方式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超1000亿元。

(四)金融助企纾困解难提质扩面。制定出台《金融服务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十条措施》《关于进一步深化金融辅导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方案》《济南市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补充奖励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编发《济南市金融惠企政策汇编》,依托金融辅导、金融管家,广泛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惠企政策宣传推广等活动。全市207支金融辅导队累计结对辅导企业5258家,为3002户企业发放贷款697.8亿元,新增11个区县20个金融管家试点,实现了区县全覆盖,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联合济南融资担保集团、齐鲁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济担—纾困贷”政府性担保贷款产品,累计发放贷款突破50亿元。

(五)资本市场利用水平有效提升。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济南市推进企业上市倍增行动计划》,对企业上市补助由800万元增至1000万元,建立“企业上市直通车”问题协调机制和市政府领导包挂推进企业上市制度。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山东基地全部落地济南,在全国首次实现集中“共享办公”。全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8家,全市上市公司达到56家,股票58只;另外还有7家企业在证监会或交易所待审,19家企业在山东证监局辅导。企业新发行各类债券融资3071.4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1.35%。

(六)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富邦华一银行济南分行获批筹建;印发实施《济南市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试点工作指引》,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江海汇鑫期货总部迁至济南,华宝证券、山东港信期货、中原期货、金元期货等金融机构省级分公司顺利落地,全市新增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49家。

(七)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探索“党建+金融”工作模式,联合30余家驻济金融机构发起成立“金融党建联盟”。组织开展“齐鲁金融理财师大赛”,举办范围扩展至省会经济圈“1+6”城市,175个团队、2375名个人参赛。加大“人才贷”风险补偿力度,备案“人才贷”业务金额4.7亿元。出台《济南市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办法》,深入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进社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等各类活动80余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泉城金融卫士志愿者宣传团先进事迹被央视报道,“0531”工作法相关经验被国家处非联办在全国推广。

二、2023年工作打算

2023年全市金融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以及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济南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在省局的工作指导下,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金融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坚持“扩总量、调结构、抓上市、重创新、促开放、控风险”,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保障。围绕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扩总量,全面增强省会金融业综合竞争力。以高质量完成年度指标任务为牵引,持续提升全市存贷款规模,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进一步提升。一是做大增量。紧盯关键时间节点,全力争取银行理财、基金公司在济南市的同业资金存放;推动山东能源财务公司与兖矿财务公司加快合并,争取上半年实现兖矿财务公司银行账户迁移至济南;加快推进“险资入济”,针对保险资金运用特点,打造符合保险资金偏好的项目池和资产包。二是做强存量。充分挖掘在济央企、省企稳贷增存潜力,加强对接和贴身服务,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落实贷款投放条件,释放贷款增长潜力;增强存贷款提升与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协同联动,围绕全市重大项目做好贷款储备,推动驻济银行机构加快贷款审批投放进度,提高授信转化率。

(二)调结构,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将融资保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聚焦重大项目、制造业、民营和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领域,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精准度。一是全力扩大社会融资规模。督促驻济金融机构用好用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载体红利,积极向总行、总部争取信贷计划倾斜,通过表内贷款、表外融资、创新业务等渠道,保持全市融资规模合理较快增长,力争2023年实现新增社会融资3500亿元以上。二是精准服务重点项目。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与发改、工信、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做好衔接,引导金融机构精准服务轨道交通、水利、能源、城市更新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分领域、分区域、分时段推进专题融资对接,力争与新增重点项目融资对接率达到100%;推动驻济金融机构及时跟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运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协调驻济金融机构积极提供配套融资支持,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三是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继续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确保小微企业首贷户数量不低于上年;引导商业银行单列普惠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实施内部转移定价优惠、提高普惠金融绩效考核权重等,确保全市普惠金融重点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四是提升金融辅导工作质效。围绕全市4大主导支柱产业、37条产业链和40个产业集群,探索组建特色产业辅导队、供应链金融辅导队,针对特色产业集群及产业链核心企业,开发专项融资产品;积极探索“金融辅导员+科技辅导员”服务模式,帮助科创企业实现“融资+融技+融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着力推进发债融资。督促引导企业通过实施信用增进、加强与评级公司交流沟通等方式增强债券市场认可度,夯实信用评级基础,提升信用级别;推动山东信用增进公司发挥功能优势,加大对济南企业发行债券信用增进服务力度;推动本地法人金融机构主动加大与全国性主承销金融机构的合作,对济南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加强推介及投资力度。

(三)抓上市,着力培育壮大资本市场。抢抓全面注册制改革机遇,用好、用活资本市场扶持政策提升企业上市动力,形成“上市一批、辅导一批、培育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一是成功上市一批。在1月份润华服务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基础上,一季度全力争取科源制药完成注册;二季度重点推动海看股份、中创股份、国子软件3家企业实现上市,赛克赛斯、绿霸股份、森峰科技3家企业实现过会;抢抓北交所加速扩容机遇,推动博安智能、神戎电子两家企业二季度末提报北交所上市申请,力争四季度实现上市,同时全力推动宏盛华源、临工重机两家拟主板上市企业分别在三、四季度实现过会,确保圆满完成全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左右目标。二是辅导备案一批。把扩大辅导企业基数作为今年上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企业抓住当前窗口期和机遇期,加快辅导备案进程。在目前19家企业在山东证监局辅导的基础上,积极帮助北谷电子等已启动上市程序企业做好与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衔接,为企业向山东证监局提交辅导备案材料和进行辅导备案登记做好协调服务,力争年内新增备案辅导企业5家以上。三是培育储备一批。深入开展上市后备资源培育“荷尖”行动,制定《济南市上市企业后备资源递进培育“荷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荷尖”企业认定评选标准,对“荷尖”企业实施 “一对一”专班专员服务和 “全过程”指导,力争形成100家左右动态管理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四)重创新,积极推动国家试点示范引领。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支撑,进一步深化科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更高标准抓好各项金融试点建设。一是健全科创金融组织体系。按照示范和引领程度,分层次构建科创金融专营部门、科创支行、科创特色支行、科创特色轻型网点等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梯度型科创金融组织体系。二是构建科创金融标准体系。坚持“制度先行”的理念,加快推进科创企业、科创金融专营(特色)机构、科创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等标准建设,力争年内在全国率先发布3项以上科创金融制度或标准。三是创新科创金融产品服务。进一步完善科创金融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驻济银行机构扩大信用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业务规模,支持保险机构创新科创保险产品,推动高层次人才保险试点落地实施;加快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创新,推动齐鲁银行牵头组建“投贷联盟”,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并推广“投联贷”、“认股权”等创新金融产品。四是加快重点片区建设。推动CTD片区发挥园区优势,通过CVC+DVC模式与风投创投机构合作建立产业园区基金,“投招联动”引进优质产业项目;推动CBD片区依托科创金融大厦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企业服务与创新平台,嵌入项目路演、基金投资、成果转化等集成化金融服务,打造“双创”金融服务品牌。五是建设全市统一的融资服务平台。整合各类市属资源,全面归集政务数据、金融机构业务数据、第三方机构数据和业务积累数据,实现对全市市场主体信用建档立卡全覆盖,为金融机构批量化输出数据结果,打造试验区金融核心基础设施。六是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指导山东金交中心进一步完善交易规则体系、业务流程和交易系统功能,积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通过端口接入国家知识产权数据库,全力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推动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和支持的项目所形成的知识产权进场交易,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七是深入实施数字人民币试点。建立完善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印发《济南市数字人民币试点实施方案》,分阶段有序试点16类应用场景,力争年内实现主要支付场景全覆盖,其他支付场景基本覆盖,确保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数量、交易金额、应用场景数量等指标在同批次试点城市中居于前列。八是高标准筹备2023中国(济南)科创金融论坛。邀请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作为论坛指导单位,打造高层次、权威性、专业化的科创金融交流和思想传播平台。考虑到两会、疫情等各方因素,初步考虑在4月上中旬召开。

(五)促开放,不断提高金融外向度水平。按照畅通“双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用好境内境外两种资源,打造与济南市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修订完善金融业发展扶持政策。拓展原“金九条”政策覆盖范围,填补济南市对金融控股公司、金融专营机构、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科技研发中心等金融新业态的扶持政策空白,对金融科技、金融创新等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以政策驱动各类金融机构在济南集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积极争取在引进持牌法人金融机构方面有所突破;推动国民养老保险年内在济南设立区域总部或省级分公司;持续跟进齐鲁银行理财子公司牌照申请工作,力争年内有新进展;积极争取中信保在济南设立分支机构。三是加大基金业态招引力度。联合有关部门策划开展“头部创投基金齐鲁行”活动,吸引头部风投创投机构来济南设立管理机构,带动全市基金管理规模和质量双提升;持续推进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优化拓展外资利用渠道;全力打造“海右”系列企业上市路演服务平台,帮助上市后备企业对接优质股权投资机构。四是加大外资金融机构引进力度。策划“外资银行济南行”活动,邀请外资银行来济南参观考察,加大对济南市优势资源推介;继续对接好大华银行、星展银行、南洋商业银行等外资银行和浦发硅谷银行、硅谷资本等机构,推动本地金融机构、企业与其开展合作。五是提升境外资本市场利用水平。加强与香港联合交易所等境外交易所、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MOX)等业务合作,引导暂不具备境内A股上市条件的企业进入香港等产业包容性更强的境外市场,或通过境外发债等多渠道,吸收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低成本资金。

  • 上一篇:
  •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